马秀云:见证宁夏魔术的成长与传承

来源:

《宁夏文艺家》

   

刊发时间:

2021-08-30

   

作者:

王敏

  名家档案:马秀云,1944年生,曾任宁夏文化馆副馆长,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杂技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魔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宁夏文联曲艺杂技家协会艺术顾问。作品《抬花轿》《立体分身》《玻璃箱变人》荣获宁夏第三届文艺评奖二等奖;魔术《球与牌技》荣获宁夏第五届文艺评奖一等奖,魔术《百花争艳》荣获全区中青年演员大奖赛表演二等奖。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宁夏建设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马秀云

  初见马秀云,很难相信她已经年过七旬,走路轻快、思路清晰,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特有的气质。从十几岁学习魔术到现在,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依然能在一些重要场合看见她的演出。而作为宁夏魔术早期发展的重要见证人之一,马秀云的那些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  

“小天一”来到宁夏

  舞台上,如今宁夏演艺集团杂技团的演员们精神抖擞、技术过硬,小小年纪,已经得起大场面的考验。而很多人不知道,8年前,他们还是从南部山区移民到银川的懵懂小孩。

  “这是演艺集团的文化扶贫项目,培养山区里的孩子学习杂技,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最近杂技团又要开始招生了,应该好好给宣传宣传!”一见记者,马秀云就首先聊起这个事。“你们不要宣传我,我已经退休30多年了,现在团里的演员们才应该多给报道报道。”马秀云笑着说。在她看来,宁夏的魔术杂技能发展到今天,在国内外屡获大奖,有老一辈艺术家的传承,但更离不开一代代演员们的勤学苦练。“他们很有想法,设计的节目比我们那会更好看!”

  作为宁夏魔术杂技发展的亲历者,回忆过往,马秀云很是感慨。1962年,她从内蒙古艺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宁夏,进入银川市杂技魔术团。“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中央反映,希望能有歌舞、京剧、越剧、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员和艺术家来宁夏支持西北的艺术发展,我的师傅徐剑秋(艺名“小天一”)就是那时从天津带着‘天津小天一魔术团’来到了宁夏,大概四五十人。”  

第一次全国巡演

  马秀云说,在师傅徐剑秋带团来宁夏之前,中国杂技团首先支援宁夏,派出了一个十几位艺术家和演员组成的杂技小分队,并且带来了如飞叉、水流星、耍花盘、椅子顶、二狗摔跤、地圈火圈、花棍、空竹、口技、拉大弓、车技等丰富的杂技节目。

  而天津小天一魔术团的到来,大大丰富了宁夏的魔术节目。“我师傅自己就有大小100种魔术,其他来的演员,还有表演古彩戏法的和民间戏法的。”马秀云说,很快,宁夏杂技魔术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收学员。马秀云也从跟着师傅从打杂、整理道具开始,逐渐走上了专业学习魔术之路。

参加慰问演出的马秀云

  196110月,宁夏杂技魔术团划归银川市,更名为银川市杂技魔术团,位置在现在东方红影院旁边的一所院子里,而主排练厅就在一旁的一处平房里。“那时候大家都特别刻苦,很多人是睡到半夜就起来训练,外面黑黑的,排练厅早早就亮起灯了。”

  1963年,银川市杂技魔术团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巡演,宁夏、陕西、青海、甘肃……这一演就是7个多月,用马秀云的话说,真的是“演一路火一路”。“大家都抢着买票,座位满了就站着,甚至我们都开玩笑,不行卖‘挂票’吧,挂墙上看演出。”马秀云笑着说。  

半个世纪的接力与传承

  回忆当年的演出经历,马秀云说,那时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都对艺术有着特别大的渴求,现在想起来都很激动。“当时的魔术,不像现在还能配声光电效果,而是实实在在考验着演员们手上的功夫,所以台下观众边看边欢呼、鼓掌,特别热闹!1976年团里还组织我们去北京演出,也非常成功。” 

  1978开始,银川市杂技魔术团再次开始了巡演,这次,他们的观众主要是宁夏本地的老百姓,从城镇走到乡村,演员们用大卡车,甚至是马车拉上道具,就这样下乡演出。“那时候我师傅已经70多岁了,有时候为了演出,会柱着拐棍上山。” 

  也是在那年10月,银川市杂技艺术团成立,1982年更名为银川市杂技团,马秀云回忆说,同年团里组织了一次大的慰问演出,为解放军表演节目,先后到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慰问演出,之后又接着巡回演出了好几个月。“第二年又招了二十多个学员,并在1985年分设杂技队、魔术队,分队进行演出。”

  马秀云是1987年退休的。如今,虽然已退休30多年了,但马秀云还是在带学生,有时也会根据组织安排去参加一些重要的演出。而让她欣慰的是,一代代的后辈演员们,正继续带着对艺术的追求,传承着,坚守着,谱写着属于他们的艺术年华。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