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那一天有我》新闻摄影画册

来源:

   

刊发时间:

2018-11-01

   

作者:

梁宏

当我们翻开由宁夏报业集团摄影部王猛主编的《那一天有我》新闻纪实摄影画册时,随着摄影构图很严谨的画面,再加上朴实的语言概述,使这很有特色的视觉画面和简洁的文字相结合的报道形式,不知不觉就将长达476页的画册一气阅完,使我们对这个团队一年来的新闻摄影取得的成果竖起了大拇指。

宁夏报业集团摄影部的王猛主任从一个新的角度,采用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带领团队人员,对报道的人物,以他们最有纪念意义的生日为报道题材,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新闻纪实采访,用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加上很接地气的大众语言,将广大百姓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追求,以及审美的文化品味的要求等方面的事例,向广大读者宣传了宁夏经济建设与发展现状以及百姓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宁夏报业集团新闻摄影部的年轻记者们,在拍摄《那一天有我》的新闻照片中,遵循了新闻记者的基本准则。他们所拍摄的每幅新闻照片,首先用非语言的视觉元素,向读者呈现出明确的主题,给人一种‘开门见山’的视觉效果,强化了看图的特点。同时还从摄影构图的拍摄手法中,把‘新闻五要素’中的事件报道人物‘谁’直接放在画面中的趣味线上,将主体人物推到台前位置。摄影画面中的视觉元素采用减法的表现形式,把与主体相关的视觉元素保留下来,达到了简洁画面的作用。我们从画册中看到了,这些非语言的视觉形象的表现效果,他们做到位了,很好地展示出这个团队成员的业务能力和拍摄画面的扎实功底。在此方面,这个青年的团队在工作中做的很出彩。

在画册中由王猛记者拍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的新闻摄影报道,我们从简洁的摄影画面中,一眼就看到了摄影者充分利用了背景画面,向人们说明了主体人物所处的环境。并通过画面人物手中的视觉元素——摄像机和移动车说明了他们的工作性质,同时还采用了黄金分割线的构图手法,将主体人物选择在画面左边的趣味中心线上,使主体突出的构图原则应用的非常到位,并从正前侧的角度进行拍摄,把画面中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主体人物和摄像人员互动的场面,选用了中景别的画面表现方式,采用了抓拍的形式,拍摄出形象生动的视觉画面来,将他们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的脸部神态和很有动态效果的形体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摄影者还很好地利用了傍晚日落时的暖色调,使摄影画面中人物的光影视觉效果和画面的层次感表现得更加到位,并将摄影艺术性和审美的意境从这幅可视画面中得到很好地展现。

在照片的标题命名中,记者采用了“真、善、美的‘命题原则’”使用了评论式的命名标题方式,确定了“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的新闻照片的标题。从这画龙点睛的标题中,把被报道人物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呈现出了。同时,还通过精短的语言,概述了画面主体人物——银川电视台文体频道总监张卫东,在媒体二十多年的工作业绩以及他对今后事业展望的话语,从某个侧面更真实地衬托出媒体人员为建设大银川的奉献精神。用生活自身形式表现生活,纪实摄影成为了最忠实最可靠的媒介。就像胡武功教授说的:“摄影的鲜活的自然造型,生机勃勃的瞬间影像,促使了摄影者按动快门。这种看似很自然的拍摄,其内含却包括着人生的哲理。”我们还从白茹记者拍摄的《年轻的居委会“大妈”》新闻摄影照片中看到,该照片用前侧角度和小景深的拍摄技巧,将主体人物的瞬间表情记录下来。同时还充分利用了背景元素的衬托作用,点明了画面的明确主题。在画面的整理布局上,合理的把陪体人物和互动对象选择到最佳的位置,一方面向观看者呈现出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另一方面,从均衡画面的拍摄手法上,看到了摄影者扎实的摄影功底,以及对画面的审美性和摄影艺术表现能力。在照片的标题选定中,拍摄者采用了求新出奇的命名原则,用寄寓哲理评论的命名方式,将“年轻”与“大妈”相联系,引起了读者好奇心,不得不去看简述的引言内容。

从《那一天有我》画册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摄影团队,他们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对画面摄影审美意境的综合展示能力,都使人想赞许和鼓励。

(编辑: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