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炉焰里重添火 ——马惟军画作欣赏

来源:

   

刊发时间:

2019-01-07

   

作者:

王晓静

看到他的《马惟军油画作品集》(上海山鱼画坊2015年1月出版),共选择2008年至2010年的35幅作品;另一作品集为2015年银川文学艺术精品工程之美术卷《马惟军作品》,入选30幅作品。

这两本画集总体感觉不因循西方传统油画旧轨,不惟中国画风之局限。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在自觉寻找带有个性色彩的艺术道路上,搭建了比较明显的进阶梯度。作为青年画家,他画风的青春色很浓,体现在驾驭色彩的自由度很灵活上。求新、求变,不断地创造和展示各种艺术表现的尝试效果,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人物、风景,更不用说实用设计和电脑绘画。有意在岔路上看风景,正满足了读者挑剔欣赏的心理需求,事实上,画者可能也在描绘的过程中,把自己当作旁观者,通过换位欣赏,彼此达成了意境中的默契。

这两本画册在构图上体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将纷繁复杂的思维,借色彩之手段调整到和谐融洽。比如《炎黄至尊》和两幅《十八罗汉》作品,这些带有神话传说的形象,在他的笔下,都用了大面积的灰度,既有轴心突出个体的重心位置,又有阵势烘托出群体的互补,进而将整个场域的磅礴气势通过细节的有序衔接,立体地凸显在画面上。色彩的分割,镜框的切裂,不是为了区别,而是为着统一。特别是《炎黄至尊》中人与兽的有机密合,体现了人神共处时代的神秘寓意。油画显现雕塑的效果,融纷繁复杂的思绪之于有限的布局之中,将点线面的构成引向了更辽远深阔的历史源流之中。可以想见,马惟军是把自己放置在孤独且悠远的历史人文情怀之内,明白艺术的来源,思考着艺术的走向。借以表现人物与生活纷繁复杂之关系中无法理顺的矛盾,这是他绘画作品中最独特的主题。其实,这一艺术表现主题并不代表他个人思想的矛盾所在,他的沉稳、内敛、乐观、积极罩在艺术范儿的伞下,更显真诚和有力。另两幅作品《天下为公》和《东方之光》,突出核心人物的领袖精神,又具体实际地描绘出背景依托,使人物立在实处,没有脱离时代和社会之推动意义。他这种表现主题的手法一是利用分解、组合之妙法,二是打破了时空之局限,赋与了色彩沉甸甸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延展,他在人物油画上所劈蹊径值得赞赏。

二是对波浪美的偏爱推陈出新,特别体现在少女系列作品上。少女本就是一个充满多义的形象,少女与花、少女与海、少女与鸟、少女与马、少女与梦境等等。这可能有他从关注女儿成长过程中得来的灵感。运用他擅长以红色浓彩重抹的自由挥洒,再加上想象的意境,呈现出梦幻般的情景。这类作品如《踏歌》系列,《海韵》和《水中花》系列,《绿鸟》系列,《生生不息》系列,使油画与国画的某些切近处融为一体,浪漫与格调各得其所。《骑马的女孩子》属于现代版的巾帼小女侠,《古韵》则为古典风格的刚柔参照,《小河弯弯》又属乡村的田园牧歌式意蕴。

三是对马这一形象的寓意寄托之以梦为马。《中国马》系列十五幅作品,《夜饮》《夜行》《狼烟》等等。每一匹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个性,乃至行为和思想。马惟军的马没有重复自己的,也未曾模仿别人的。尽管这些马可能携带了上古那些款段马或者战马的遗传基因,但这些马在马惟军的笔下,全然呈现了另外的一面,或骁勇,或沉思,或暴怒,或狂野,或腾飞,不一而足,皆因马惟军将一物分作五段形,采用几何构图里的三角、圆、菱形等等与美术常规手法叠用。不止于表现马的个性,更将马曾经有过的诗意背景表现出来,令观者以诗补白。如《池州翠微亭》(岳飞):“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其实马惟军是追求诗画合一的,每一幅画的题名,或画的意境总是蕴含着无言的诗意,使其呈现出五般精彩五般情,《化蝶》亦如是。

马惟军画的风格只是看见了能看见的几点,尚且有很多隐在画中看不见的长处。比如《牛势》和《牛市》,《雪殇》都很有寓义。印象深刻的一幅是《青瀑》,瀑流舒展的舞姿赏心悦目,远处的青山,绵延的云气,青与白互相衬托出近前的瀑流似从雪山化来。另一幅是宁夏新十景画展上展出的,青铜峡108塔的一尊《妙音鸟》,有似炟赫金刚眼自开的威严,久久滞留在心上。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惟美的理想王国,马惟军表现的更加趋于完美。他的画,浓彩重抹,却鲜而不腻,恰似红炉焰里重添火,暖意洋洋。

(编辑:叶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