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影像志

来源:

   

刊发时间:

2021-02-01

   

作者:

王琳琳

电视剧《山海情》(原名《闽宁镇》)是一部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影像志。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史料学研究中的几种辩证关系,意思是不仅要从直接官方等史料中查证,也要关注民间等间接史料的记载。中国电视剧这类现实型作品,以其非虚构叙事的特色使其具有了影像志的价值。毫无疑问,电视剧《山海情》自开播以来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但我想此剧的意义并不仅是当下,而是在历史进程,“要打赢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尽管才播出几集,我们已然能在2021年初通过影像看到中国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中福建、宁夏的山海情。

电视剧《山海情》用其视像文化中图像、声音、空间、时间的绵延为观众组成了完整的互文世界。首先是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文化历史空间的真实再现。剧中真实地还原了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的时空,诸如剧中提到的“西海固”“吊庄”“闽宁镇”等。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又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吊庄”原指黄土高原上一种流动式的农业经营方式,由于农户开垦的荒地距家远且分散,在播种和收获季节,就在地头挖窑洞、搭窝棚暂住。“吊庄移民”就是借用了这一概念,远距离移居而新建村舍的新型社区。宁夏发起的“吊庄移民工程”就是把西海固不宜生存的行政村、自然村迁移到适合生存并可持续发展的地方。“闽宁镇”是1990年中央东西扶贫协作战略部署,福建帮扶宁夏后经对口考察而选定的贺兰山东麓宁夏西海固移民村,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组长并建议建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闽、宁)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重点帮助西海固地区贫困农民走出大山脱贫致富。这些类似的文化历史空间在剧中还很多,为该剧营造了更多的史诗叙事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观点。后工业时代电视制作的工业化意味着记录历史事件的制作技艺可以如何呈现给观众可接受的真实图像,电视剧《山海情》的镜头还原了生活在戈壁与沙尘中的人物外貌形象和生存场景。运用图像还原西海固移民脱贫故事是该剧的另一特色。宁夏回族自治区海拔1100-1200米,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剧中人物穿着风沙洗过的服装和人物脸上的高原红与黄土地的苍茫、黄土坯搭建的房屋相应成趣,都曾加电视剧现实生活的感染力。剧中西海固移民途中偶遇沙尘暴而被击伤头部的场景用图像还原了“干沙滩”的真正内涵,风沙吹过带起的是石头;扶贫工作者为了建设新家园,为了能通电而共克时艰的真诚与执着是每一位福建与宁夏的扶贫工作者的画像;为了改变生活而独自拉着一家迁往吊庄的宁夏女子更是这片土地上如石竹花般盛开的女性图像……我想电视剧还将塑造许多如这般传神的人物图像,但此时我们已经看到电视剧《山海情》让当下很多熟悉与不熟悉闽宁镇脱贫故事的观众看到了那片土地上自救与他救群体的真情付出。这段福建与宁夏携手的山海情也将通过此剧的影像留存下来,正如剧中老乡的话,“天天谈未来,未来可不还没来嘛!”但此剧的未来可期。我们可以预见,此剧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亲历者所要讲述的中国西海固的移民脱贫故事,在2021年初为中国建党100周年献礼。

 

作者简介:王琳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