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手风琴奏出自信与精彩

来源:

《宁夏文艺家》

   

刊发时间:

2021-08-30

   

作者:

李尚

  “音乐是让人轻松快乐的,但音乐教育不一定,里面有太多实践和思考。”音乐人王睿,擅长手风琴演奏,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器乐系副主任。这句话,是她接触音乐教育后的切身感觉。不过,王睿坦言,自己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基本没走过弯路,都是按照当初预设,一步步达成目标。所以,她也是音乐教育的受益者。如今,她要把自己的专业和自信,继续通过一把手风琴,传递给其他人。希望学生的人生,能够因为音乐而精彩。 

王睿

母亲把理想寄托在她身上

  “小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音乐老师。”王睿说。 

  王睿是位“80后”,4岁开始接触电子琴。有关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母亲背着她的电子琴,骑上自行车,带着她从同心路骑到工人文化宫去上课、风雨无阻的一幕幕。4岁的孩子哪懂什么是坚持,课还没讲多少她就坐不住了,但母亲还是会好好地做笔记,等到回家后再教她。 

  王睿现在理解了,母亲那么认真,一是对她教育的重视,其次也是因为自己喜欢。“她小时候没那个条件,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王睿说。在母亲的想象中,一个懂音乐的女孩十分美好,以后也能靠音乐有一份职业。受到母亲影响,时间久了,王睿逐渐喜欢上了音乐。 

  不过,当老师只会弹电子琴是不行的,母亲很早就同时请老师教她音乐上的其他内容。6岁时,王睿遇到宁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李世明,这位老师后来成为她音乐路上的领路人,让她真正通过手风琴,找到了自己。     

音乐路上的关怀与嘱托

  1999年,在第28届澳大利亚墨尔本国际手风琴锦标赛中,王睿获得了青年组金奖与重奏组金奖。新闻报道一出来,在宁夏手风琴圈里引起一阵轰动。 

  “那时候,李教授一边教我,一边带着我到处参加比赛,真的是长了见识了。”王睿说。上学那些年,手风琴比赛就一直没断过。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和父母很像,目标感很强,也很希望能追赶上优秀的人,“其实这样学,也会累,但就是觉得自己不能失去手风琴”。 

  中学时期,王睿经历的大多是手风琴技术、知识方面的学习。等到考上沈阳音乐学院,她对音乐就有了更深入的领悟,特别是著名手风琴教育家、演奏家张自强对她的影响。王睿毕业后,张先生嘱咐她要继续在宁夏发展手风琴事业,王睿听从了导师的教导。 

背着手风琴一路走下去

  4岁接触音乐,6岁学手风琴,顺利考上沈阳音乐学院,2005年进入北方民族大学任教,2009年又去了德国进修,取得了硕士学位……王睿这样的履历算是很优秀了,但是回到宁夏,她开始犯难了:“手风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学的人越来越少。”王睿说,她刚到北方民族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可教,只能先教钢琴,后来学校才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 

  “手风琴是多好的乐器啊,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自带和声,相当于一个小乐团。”王睿说,小时候,每年全区手风琴考级人数有2000人以上,可随着这一专业的式微,后来每年也就200多人参加考级,而且水平堪忧。 

王睿在幼儿园对孩子们进行公益普及教育

  王睿认为,要促进手风琴专业的发展,一定要从打好基础做起,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培养一批稳定的继承发扬者。于是,她结婚后,就开始筹备并且借钱办学校,为了招生,怀孕时还挺着大肚子去发宣传单。 

  2013年,她和丈夫接下一家艺术培训机构,并动员原本学习其他课程的孩子,都来学手风琴。最后凑够了10名学生,一年后,被学生和家长认可。如今,她的培训机构已经发展到3个校区,背着手风琴一路走下去的孩子又多了起来。

当花儿遇到手风琴    

  对于音乐的学习,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感受和状态都不同。王睿认为,十几岁的自己是青涩的,二十几岁时是自信的,现在,更多感受到的是音乐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力量。 

  在德国留学期间,除了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积极乐团训练经验,在音乐教育理念上,她也拓宽了视野。“以前学乐器,都是照着谱子,一板一眼地演奏。而在即兴课上,老师会给你一个片段,让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音乐玩起来。”王睿说。一开始她还真有些不习惯,但后来悟到,其实音乐就是这样啊,是自由的。 

  这些年,王睿不断参加各音乐学院以及相关音乐组织举办的培训,把最前沿的理念带回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有时候,联想自己的学习经历,她感到音乐教育单纯培养专业技能的时代已经过去,音乐需要创新,手风琴演奏也是。 

  因为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2011年,王睿在北方民族大学创办了“花儿印象”手风琴乐团,研究宁夏本地特色的花儿与手风琴表演形式的创新融合,她也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音乐更多的可能性,“用各种方法去感知美好,用音乐去尽情表达。”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