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18-12-17

   

作者:

王永红,女,汉族,1968年3月出生,大学学历,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银川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贺兰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贺兰一中高级美术教师。长期从事泥塑与剪纸创作,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将民间艺术渗透于美术教学之中 ,将麦杆画,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带入课堂。2006年至今以《一个村子故事》为主题共创作了1000多件泥塑作品,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民风民俗,以及儿时的农村生活场景.

 2010年--2017年,王氏泥塑先后代表宁夏参加法国、葡萄牙、比利时、德国、迪拜、毛里求斯、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埃及等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引起强烈反响。2008年泥塑作品参加宁夏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会获得金奖。2010年艺术精品亮相上海世博会;泥塑《山花儿与口弦》《回娘家》参加由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举办“2014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暨“201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获得铜奖。2015年7月,泥塑作品《赶集》、《宁夏坐唱》参加由文化部、中宣部、中国文联、国家计生委举办第十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得民间艺术品类二等奖。2015年1月2获得银川市首届贺兰山文艺奖民间艺术类”二等奖”。

泥塑特点

王永红形象生动,人物形态各异,风格古拙,大粗大美。讲究线条和轮廓,不事细节的修饰,每一件作品富于想象力,每一个人物注重造型奇特,每一件都能表现出力量和气势的美来。

与传统泥塑不同的是,王永红做泥塑所用的黄泥不添加任何东西,作品纯用泥土捏成,制作中,不使用固定的模具。胚胎定型后,阴干,入窑高温煅烧。这也是与传统泥塑明显不同的地方。

在艺术风格上,王永红的泥塑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条方法,喜欢随心所欲,随兴而发做出自己的个性风格,表达个人思想,力图寻求一种返朴归真的美。

生活中的这些人物和动物造型,在王永红的手中都被不成比例的表现出来,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人物形象的夸张,这也是王永红泥塑的突出特点。

在制作程序、用料和表现形式上,王永红的作品与传统泥塑有很大差别,但其作品在取材、人物造型上都是来自民间的乡野生活,形式现代而内容淳朴,散发着宁夏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品简介

《庄户人》在农村庄稼人的身上,他们都有着用不完的力气,不管地里有什么样的活儿,都能够把它很好的干完。等到地里没有什么活了,在家里也变得清闲起来,就会邀上几个乡亲,坐到一块儿摆上一盘花生米,喝上几壶小酒,那便是庄稼人的最爱了。坐在村口,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家常,谈论着村里的新鲜事。

《媒婆》在农村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女性媒人又称媒婆或红娘。称谓简介媒婆是指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

媒婆:谈婚事、论男女、世上怎可缺少我。

骂媒婆:蒙老李、骗老王、白变黑、绿变黄、死人也能说活了。

《漫塑村长》别不把村长当干部,办事有人递烟抽,咱家不买酒和油, 闲来无事牌场坐。政改之风刮得紧,长此以往下场丑。

《回娘家》在宁夏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宁夏汉族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给压岁钱。

《开脸》开脸,又称开面、绞面、绞脸。中国古方美容法,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传统婚俗之一。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进行操作。是中国旧时女子嫁人的标志之一。开脸有在上轿前在女家进行,也有娶到男家后进行。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用具有新镊子、五色丝线或钱币等。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中国解放后,女性才常常以开脸美容,可是,随着五花八门的美容品登场,开脸美容法也逐渐消失。

来到俺家是新人,

搬把椅子坐当门。

几根红线开开脸,

再当闺女难上难。

一开金,二开银,

三开骡马赶成群。

小媳妇,过了门,

开脸才是婆家人。

《山里娃》展现的是夕阳斜照,几个天真烂漫的山里娃在村口玩着独木桥的游戏。住在黄河边的山里娃,水也黄来土也黄,吃得是黄黄的小米饭,住的是黄土房,不知道山外啥模样,山里的孩子无忧无虑,他们自由自的乐趣。

(编辑:叶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