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中国之美》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

散文海外版

   

刊发时间:

2024-03-29

   

作者:

宁夏作家协会

  3月28日,郭文斌《中国之美》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成功举办。
会议现场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百花文艺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宁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明旭,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班峰出席会议。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四级调研员朱昱熹,天津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李天顺,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部长刘子媛,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何志明,百花文艺出版社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薛印胜及十余位专家出席并发言。会议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惠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主持。
  李一鸣表示,《中国之美》一书对美做了多方面呈现。《中国之美》体现了实践的主体性追寻,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强调体认,让中和、仁爱、民本、诚信、正义、谦让、大同等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将优美的意象赋予美好的意蕴。作者审视先人的创造,审视历史辽远的足迹,审视当代所处的文化背景,寻找个人在辽阔时空中的生命坐标,深入进行追寻民族精神、铸造现代文化人格的思考。《中国之美》美在哲学、美在文化、美在实践。
  张宁宁表示,郭文斌多年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和传播推广,并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合作出推出了《中国之中》《吉祥如意》等佳作。新作《中国之美》内容贴近日用伦常,作者由小见大,在自然简朴中呈现高迈胸怀,通本文字直指人心,闪烁着哲思的灵光。
  黄明旭表示,郭文斌是宁夏文学的领军人物,多年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中国之美》以独特的文学视角,深厚的文化内涵,将文学的血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彰显了宁夏作家鲜明的文学性格。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原主任胡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汪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李朝全,《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光明日报》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栾梅健,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闫宏伟,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韩春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王兆胜,《扬子江》诗刊原副主编晓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白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创研处处长王清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文化专题部副主任王海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文化专题部《记住乡愁》制片人周密等专家对《中国之美》的题材、立意、结构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之美》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哲学之美、人情之美、伦常之美,写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之美,写出了中华文明的觉照、真诚、中和、平等、仁爱、优雅、自在之美,向世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新的阐释和发微,是回到生活与人民的文学,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的文学,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文学。
  《中国之美》作者郭文斌在答谢词中感谢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法和创作理论上的指导和建议。他表示,自己想通过这本书的写作,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在物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增进人们精神的共同富裕,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助力文化自信的坚定性,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之美》书影
  宁夏作家协会主席郭文斌的散文集《中国之美》,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是一部充满深情厚意的散文集,以细腻的笔触,深情的叙述,赞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延续。
  《中国之美》承载着作者深切的思考,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多重层面。作者通过对古老文化传统的回溯,将读者带入几千年的岁月长河,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厚底蕴。《中国之美》的语言简单平实,内容贴近日用伦常。然而作者由小见大,脱略一切时下常见的琐细雕琢和浮夸装饰,自然地藉由简朴的手法呈现高迈的胸怀,将文字直指精神与心灵,使文章具有有哲学底蕴和文化智慧,闪烁着诗意的灵光。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作品,《中国之美》不是停留在文字和文学意义上的讲述和讨论,而是充满实践和行动精神,可以说是一部践履之书。通过长久以来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书写和阐释,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自信。这不仅来自传统文化的感召,更来自现实的呼唤。
  《中国之美》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文学内涵和真挚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中华文化的画卷。通过对中国之美的讴歌,引领读者深入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之情。这不仅是一部对中国之美的颂歌,更是对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热切呼唤,期望着在当代社会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本文转载自散文海外版微信公众号)  
  (编辑:贾雨晴)